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cn

平安杜永茂:推動養老金儲備模式從儲蓄型向投資型轉變

土信貸苗栗西湖土信貸汽車貸款桃園復興汽車貸款



平安養老險董事長杜永茂: 推動養老金儲備模式從儲蓄型向投資型轉變

導讀

養老保險保障、第三方資金委托管理、保險資金委托管理等新型業務具備的保值增值屬性與投連險的投資部分非常類似,隻是在產品法律屬性方面有契約型與信托型之分,且養老險公司其他養老資產管理業務所產生的繳費,也與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性質類似,可以作為衡量一傢養老保險公司業務增長規模的重要指標。信貸房貸流程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本報記者 陳植 趙萍 上海報道

時至今日,平安養老險再不是十年前“受困於單一企業年金業務虧損”的那個孱弱的初創企業。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當天,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平安養老險”)收到監管機構的批復,“個人長期健康保險業務”可以正式寫入公司經營范圍。

平安養老險也將自此全面進入“創新轉型”發展階段,通過拓展團體客戶項下的個人客戶切入個人長期業務領域。未來五年,平安養老險董事長兼CEO杜永茂希望,“這塊利潤會占總利潤的15%-20%”。

2004年12月,平安養老險在上海成立,2006年平安養老險與平安人壽[微博]團體保險重組,借助保險業務的盈利支撐企業年金業務初期的虧損。彼時起,素有“平安第一猛將”之稱的杜永茂出任公司董事長。

目前,首批養老險公司董事長裡,隻剩杜永茂仍堅守在這個崗位上,仍然在堅持探索養老險公司創新發展之路。

這10年,杜永茂經歷企業年金業務從蹣跚起步到快速增長的蛻變,親歷養老險公司扭虧為盈、由小到大的艱難轉型。這讓他在言談間,更增添一份灑脫與從容。“如果糾結過去,隻會讓人徒增煩惱,還不如放眼未來,看看自己還能否為養老產業發展做點什麼。”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直言。

經歷多年發展,平安養老險目前的經營范圍已經涵蓋瞭企業年金及養老資產管理、保險保障、大病醫保等以養老資產管理和民生醫保服務為核心的多個業務單元。

如果說過去10年,平安養老險資產管理規模從初創時的不足10億元,一舉攀漲至逾2800億元,業務范疇從單一的年金管理業務,擴展至養老保障管理業務、保險資金委托管理、第三方資產委托管理、大病醫保業務服務等多元化發展,僅僅是杜永茂的“首次創業”,那麼如何抓住保險新“國十條”帶來的發展機遇,如何在“十三五”期間,讓平安養老險到2020年實現2萬億養老資產管理規模,則是他“二次創業”征途必須達到的彼岸。

“也許有人會對這個發展目標感到驚訝,但我充滿信心。”他表示,隨著新“國十條”明確商業保險將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養老險業務勢必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

但是,養老險公司要抓住這個歷史發展機遇,除瞭自身努力,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目前中國養老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就是中國養老金儲備存在嚴重的瘸腿現象,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占比過高且收益偏低,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無論是規模還是投資增值方面依然相對薄弱,沒有能夠擔當起依靠第二、第三支柱養老的應盡責任。”

杜永茂直言,要改變這一現狀,應推動養老儲備模式從儲蓄型養老轉變成投資型養老,推動第一支柱——基本養老結餘資金的市場化投資運作,實現保值增值;推進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規模效應與發展速度,降低企業準入門檻;推出個人稅延保險政策,健全個人養老保障體系,最終實現三大支柱齊頭並進,構建投資型養老的新模式。

“在儲蓄型養老向投資型養老轉變期間,養老險公司肯定將大有作為。”杜永茂強調。

國內養老金儲備模式尚不完善

《21世紀》:去年,中國職工養老儲備指數僅為60.6,剛剛邁過及格線;且有數據顯示,2014年底國內有計劃有組織的養老金儲備總計約有4.3億元,人均僅為3300元左右,僅為歐美發達國傢的1/80,你覺得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杜永茂:我個人覺得,這裡有三部分原因:

首先,養老制度有待完善。目前,由國傢主導建立的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約占養老儲備的80%,但投資收益相對偏低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第二支柱——由企業層面建立的企業年金養老儲備雖收益較高(有些年金計劃過去數年年化收益達到8%),但基金總量不夠,目前僅有8000多億元,能覆蓋的企業與人群也不多。截至2014年底,企業年金僅覆蓋0.3%的企業和7%的基本養老參保職工;以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為主的第三支柱,也還沒有發展起來。

其次,國內養老模式有待轉變。當前,國內養老模式依然延續儲蓄型養老,尚未轉化成投資型養老。而國際上養老金儲備不僅靠繳費,還比較倚重投資增值。美國養老金增值有個“10:30:60法則”,即在一定條件下,美國人領取的100美元退休金裡,個人繳費僅占10%,剩餘30%與60%的資金,來自退休前、後的投資收益。根據美國這個法則,我們初步測算瞭中國的情況,如果中國一個儲戶自25歲開始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每月繳納工資的8%,年收益率6%,60歲領取到80歲——這些數據在中國目前實現都是可行的,則有個中國式的20:35:45法則,即100元退休金中,他隻需繳納20元,退休前有35元的增值,退休後有45元的增值。

第三,商業機構的作用有待挖掘。國際比較流行的養老儲備商業運作模式,比如美國養老市場的90%份額由商業公司運作,但在中國,這個占比僅有10%。如果換個角度從投資回報率考察,商業公司在養老金運作的投資回報率也相對較高,過去數十年,美國商業公司提供年化8%以上的養老金投資回報率,中國企業年金近八年的年均回報率也達到瞭8.58%的水平,顯著高於近八年平均通貨膨脹水平3.24%,體現出瞭良好的保值增值能力。

《21世紀》:面對國內養老金儲備模式不夠完善的發展瓶頸,商業養老險公司能從中抓住哪些機遇?

杜永茂:近年,國傢相關部門已經采取瞭很多措施,完善國內養老金儲備體系。其中包括做好三大支柱的頂層設計:改革第一支柱個人賬戶,促進基本養老結餘資金市場化投資運作,實現保值增值;推動第二支柱范圍擴大,降低準入門檻,推進事業單位的職業年金制度建立;在支持個人養老保險發展方面,我們也期待相關部門能夠盡快出臺個人稅延保險政策,建立類似於“美國個人養老賬戶”的個人稅延賬戶。

目前,要健全國內養老金儲備體系,還在於觀念的轉變,即儲蓄型養老向投資型養老的轉變。此前,全國社保基金已有不少資金通過市場化手段委托專業投資機構管理,近期基本養老資金結餘也將采用市場化投資,這都是為瞭提高養老金的投資回報率。

有位養老專傢曾和我提過,如果基本養老結餘額,過去6年都是通過商業機構做投資運作,假設年化收益達到8%,那麼基本養老資金過去6年的結餘資金不是2.4萬億元,而是3.58萬億元。我對這個數字比較認同,也意識到投資型養老的資產增值太重要瞭。

當然,商業養老險公司在其中也能發揮不小的作用。如果將政府與商業機構的養老服務進行比較,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商業機構與個人民生賬戶間屬於客戶關系,政府和個人民生賬戶更像是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兩者存在著效率性、便利性、增值性的不少差異。

其實,縱觀世界養老儲備的發展模式,一是美國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二是拉美國傢的政府推動模式,但兩者共同的特點,都是強調商業機構是養老金積累儲備的運作主體。

此前,我們結合中國養老儲備的缺口建立瞭一個模型,這個模型的前提是未來前十年,儲蓄中10%轉化為個人養老金賬戶,並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年回報率6%,則前十年個人養老賬戶儲備將達到37萬億;再到後十年,假設個人養老賬戶資金以5%的速度增長,年回報率為4%,則20年後將達到91萬億。這些假設,在當前中國國情下是可以實現的,我們也是根據目前中國的現狀設計的。當然,這個模型能否兌現為事實,也取決於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建立速度。

未來5年職業年金規模或超企業年金

《21世紀》:保險新“國十條”的出臺,養老產業將迎來哪些發展機遇,能在多大限度內推動養老金儲備體系的完善?

杜永茂:在保險新“國十條”出臺當天,我特別興奮,因為新“國十條”賦予保險業一個新的發展使命,明確保險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和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會文明水平、經濟發達程度、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

可以這麼說,推動保險業加快發展,已經從行業意願上升到國傢意志,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佈局中的重要一環。

按照我對新國十條相關條款的理解,未來保險公司將在社會保障體系構成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但可以投資興辦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機構,還能參與養老、醫療保險經辦服務,提供個人稅延養老保險產品,發展個人養老保險體系。

具體而言,我主要總結瞭養老險公司的七大發展機會,做大做強養老體系第二支柱——企業年金業務;全面參與第二支柱職業年金管理;牢牢抓住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會;適時參與全國保險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有效拓展第三支柱個人延稅養老管理;逐步經辦養老、醫保業務管理;投資涉足養老健康服務產業。

《21世紀》:你對職業年金業務發展的青睞度,似乎高於企業年金?

杜永茂:我個人認為,未來5年職業年金資金規模可能會超過企業年金。

無論是企業年金還是職業年金,其實都是基於國傢稅收優惠的補充養老保障制度,由個人和企業/機關單位共同繳費累積而成。但相比而言,企業年金繳費比例仍然偏低,目前通行的繳費標準是企業5%、個人1.25%。在實際操作過程,很多企業員工繳費標準甚至達不到這個水準。反而是今年醞釀啟動的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屬於強制性,是足額繳付的,即單位繳費比例8%,個人繳費比例4%,這有利於提升企業員工福利水平,推動職業年金能更快地發展。

不過,企業年金能發展多快,主要取決於政策的支持力度。目前,建立企業年金的準入門檻較高,必須是已經交納社保且持續三年盈利的企業,還需要通過員工同意等,無形間加大瞭建立企業年金的難度;此外,在歐美國傢,企業年金都是企業強制繳付的,國內企業屬於自願繳付,某種程度限制瞭企業年金的增長速度。

但總體而言,如果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準入門檻能夠降下來,比如某些尚未盈利的、發展前景良好的新興戰略企業被允許設立企業年金,勢必會推動這項業務更快速度地發展。

《21世紀》:目前,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職業年金制度的設立,養老險公司該如何抓住這塊新業務,又會面臨哪些挑戰?

杜永茂:保險公司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四點,如何處理好職業年金基金投資安全性、長期性、收益性、流動性之間的平衡;如何確保職業年金服務專業性、時效性、廣泛性和服務質量;如何應對完全市場化管理人選擇之間的激烈競爭;和如何處理好低管理費收入與高服務質量之間的平衡。

我個人建議,職業年金首先應明確省級集中統籌管理;其次是充分發揮法人受托機構的專業作用;各地應適度控制職業年金計劃建立數量,避免市場無序競爭;最後是完善全額撥款單位的繳費空賬記實機制。

對養老險公司而言,職業年金作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預計未來每年市場增量1500億左右;同時養老險公司還可以二次開發“業務”,比如政策明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申請辦理待遇領取時,保險公司可以適時推薦他選擇一次性用於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產品;此外商業養老保險公司還可以開發契約型生命年金、變額年金等保險產品,承接管理領取期的職業年金,進一步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專業價值,提升職工退休生活保障。

《21世紀》:近日有媒體報道,行業內正在研究討論調整養老險公司保費收入與資產管理規模統計口徑的可行性,你如何看待這將給養老險公司帶來的變革?

杜永茂:我們已經關註到相關報道。應該說,這有助於更全面地反映養老險公司真實經營狀況與社會價值。近年,不少養老險公司都開始向養老資產保障管理轉型,涉足養老保障管理業務、保險資金委托管理、養老金產品、第三方資產委托管理等資管創新業務,比如平安養老險去年累計資管創新業務規模達到300億,今年預計達500億。因此,我們期待未來創新業務的發展能進一步體現公司的實力及多元化發展。

應該說,養老險公司與傳統壽險公司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具有更寬泛的養老資產管理資質,隻有其管理的所有資產全部進行披露,才能更全面地反映養老險公司的真正經營狀況。

其實,養老保險保障、第三方資金委托管理、保險資金委托管理等新型業務具備的保值增值屬性與投連險的投資部分非常類似,隻是在產品法律屬性方面有契約型與信托型之分,且養老險公司其他養老資產管理業務所產生的繳費,也與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性質類似,可以作為衡量一傢養老保險公司業務增長規模的重要指標。

目前,我們也在耐心等待相關部門出臺相關具體政策。

向企業項下個人客戶挖潛

《21世紀》:隨著新國十條、職業年金制度等利好政策的逐步頒佈,平安養老險是否在戰略上有所調整?

杜永茂:新“國十條”明確提出“把商業保險建成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鼓勵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等投資興辦養老產業和健康服務業機構、積極探索推進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開展各類養老、醫療保險經辦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效率”,這些政策內容為養老醫保領域賦予更多的使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規劃未來,平安養老險調整戰略定位為“中國領先的養老資產管理機構與民生福利保障服務提供商”;推動三大業務轉型,即由單一的年金經營,向以年金為主體的養老資產管理轉變;由傳統的企業團體保險,向團體保險和政府醫保配套服務方向轉變;由現有的企業為主的團體客戶經營,向企業項下的個人客戶服務方向轉變。

《21世紀》:近年,互聯網與金融大有加速融合之勢,但養老險業務與“互聯網+”的融合步伐,似乎慢瞭一拍,平安養老險向企業項下的個人客戶服務方向轉變的戰略轉型與互聯網戰略如何銜接?

杜永茂:平安養老的核心戰略,除瞭企業、政府業務外,我們將利用移動互聯技術開展企業項下的個人業務。在平安養老內部,這被稱為“養老業務的B2B2C”。

目前,平安養老正積極應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業務模式及業務流程進行改造升級,拓展客戶接觸場景,提升銷售及服務的便捷性,實現從單純的線下銷售模式向O2O經營模式轉型。尤其在大病業務服務領域,平安養老也在開發接入互聯網屬性的管理服務系統,以達到“降低醫療成本、提升服務體驗、提高民生保障”的目標。

與此同時,我們也與平安集團旗下互聯網平臺合作,研發基於特定消費場景的互聯網保險理財產品,推動產品營銷模式的轉型,激活存量個人客戶。

這種合作,一方面能幫助我們以更低成本獲客,另一方面也是我們切入個人養老保險服務的突破口。長期以來,平安養老一直被視為B2B對公的保險公司,離個人客戶似乎很遠,但通過互聯網,我們與個人客戶的距離正在迅速拉近,為我們落實B2B2C戰略提供很好的環境。

《21世紀》:去年平安養老險主導的組合投資年化回報達到8.77%,隨著今年股市大幅沖高回落,平安養老在大類資產配置方面做瞭如何調整?

杜永茂:我們上半年收益率為8.45%,經過近期市場波動後,目前整體收益率仍超過9%。

無可否認,這輪股市回調的確考驗我們的風險控制能力。我記得在股市回調前,我們的股票持倉占比基本處於市場中等位置,但當風控部門察覺股市將要出現大幅回調跡象,就立即組織風控部門與交易部門討論對策,趕緊降低股票持倉,雖然業績有所回撤,但收益整體還是比較理想,達到預期目標。

就大類資產配置角度而言,當前平安養老險大部分資產都配置在固定收益類品種,主要是投資AA評級(含)及以上,非標AA+(含)及以上的債券品種,以及其他固定收益類另類資產,確保固定收益類投資每年能提供6%以上的投資回報。

在貨幣資產類配置方面,我們在滿足投資要求的情況下靈活保持配置比例,確保符合政策規定。(編輯 趙萍)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117/032423782614.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ristina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